曾经有一位家长跟我们说:“噢哇啦的导师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孩子们跟你们在一起,像是和一群科学家在一起做研究。”
最近新加入团队的同事也说:“噢哇啦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散发出来的气质和味道,是一样的。”
作为教学团队里唯一的文科生,我和这群理科生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一起穿梭于工程房和教室。有时我会好奇的打量着身边的同事,大家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相同的气质和味道呢?
通过「导师专访」,我希望能将我和孩子们接触的导师们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尽力去还原这个团队的点滴细节,成长与感动。
——本期主编 Ashley
「导师专访」系列的第一位受访者,是在坊间颇有名气的噢哇啦“教导主任”——Sean导师。
Sean导师在噢哇啦已经三年多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的口头禅是“科学很有趣,但是科学是有难度的”,小科学家们每提出1个问题,他都有3个问题在等着学生,让学生“又爱又恨”。
而在同事眼里,他又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王”,是同事们搬家时靠谱的“搬家小助手”。但最明显的,还是他身上总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好奇和闯劲儿。这是和他相处时最大的感受,一起听听他的故事吧!
01 科学启蒙:从人工智能开始
我毕业于中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现在很火、很热门,但我刚入学的时候,全国只有10个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当时我们中南第一届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都还没有毕业呢。
刚开始我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晦涩的专业知识里。觉得这个专业自动化的知识要学,编程也要学一点,机械也要学,是一个处于交叉点的混合新兴学科。
我真正的认识人工智能专业,甚至可以算我真正的科学“启蒙”,都发生在大三的一堂课上。那是我们学院蔡自兴教授的课,他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号称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第一人”。
他当时说我们本科生学的非常浅,刚入门。而真正的人工智能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其实都未涉足。他给我们看了非常多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和前沿方向。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Machine Learing、让Siri和人类对话的自然语言技术、AI芯片……
从蔡教授那堂课后,我惊讶的发现,当我看科技新闻时,我的视角已经大有变化。我会在看到无人驾驶时思考传感器的运作和算法;会在看到对话机器人时思考自然语言和人机交互;会在看到最新的机器人时,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蔡教授的这堂课对我来说,很像后来我们在噢哇啦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第一步:Oh,that‘s amazing!,他们要先发现原来科学的神奇有趣之处,以及身边到处是科学。我开始将自己的专业与实际中的应用和产物联系起来,开始去探寻人工智能的领域和边界,开始思考和跟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02 遇见噢哇啦,从内心崩塌开始
毕业找工作时,有2份offer摆在了我面前。国内顶尖的路由器企业的地区技术工程师,家电领军企业的智能厨房产品开发岗。
当时路由器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和我们说,入职后每天朝九晚五,也不怎么需要加班。说我们可以放心“养老”,慢慢等待升职。我不想做一份一眼就能看到十年之后样子的工作。我想要一份不断拥有新挑战的工作,让我不断的拥有干劲和挑战的感觉。
后来我在中南的招聘会上遇到了噢哇啦的两位创始人Nicole和Ed。一开始听到“教育公司”,我想应该就是常见的课外机构吧。后来发现是“科技教育”公司,去查了后发现国内没什么人做这个,刚开始发展,感觉很有挑战。
不过我确实没想到挑战来的这么快: )。我面试试讲时抽到这样一道题:
“卫星为什么能绕着地球转而不掉下来?”
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好简单啊!不就是高中的知识吗?而且还有公式,直接套上去就好了。我唰唰的把公式写好后,还想了下,既然是讲给孩子听的,那我就画个图吧,然后就把卫星和地球的简图画出来了。
我刚开口说第一句话:
“首先,我们看到卫星在太空没有掉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万有引力。”就被Nicole打断了。
她说:“老师,卫星长什么样啊?”
这个问题让我愣住了。卫星长什么样我还真没认真考虑过。我大概解释了一下卫星外面是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太空的温度环境导致卫星外部材料的选择。然后把话茬接回来:“好的,现在我们继续来看万有引力……”
没想到这时Ed又突然问我:“老师你画的地球为什么这么小,我们脚下的地球不是很大吗?”
哈,这个学生是存心来捣乱的吗?不过又硬着头皮和他们解释说这是一个示意图。后来我终于开始讲我的万有引力定理了,我把万有引力的概念背出来了: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都会受到这个力。
Nicole说:“但是我完全看不到啊!”
我就举了个例子,说万有引力就是你跳起来最终会落到地上,就像地面上有一只手把你拽回来,这个手就是万有引力。当时说完我就感觉,这样讲好像讲不清。
他俩又问,“老师那既然地球在扯着卫星,卫星为什么没有被拉回地球呢?”
我就带着他们做受力分析,把卫星受到的重力、牵引力、向心力都标了出来,我还把万有引力的公式列出来了,什么F=G×m1×m2/r²。刚说完公式我心里又咯噔一下,心想,完了不能这么讲,我又讲不清了。
果然,Nicole开始问我那个m是什么意思,r又是什么意思……我就完全讲不清了。
虽然一结束Nicole和Ed就安慰我们说确实有点为难我们,我当时还挺崩溃的,内心崩塌了。我一直觉得自己高中理综学的很不错。可是很多孩子们问的问题,我都讲不清楚。我发现教科学并不能按照自己以前学习的方式来教。不能摆公式、讲解法。这样教科学是完全教不动的嘛。
那到底还可以怎么教科学?我感觉自己好像遇见一份乐趣与挑战并存的事业。再加上Nicole和Ed,他们非常有人格魅力,对科学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于是我决定去这个公司,找找答案。
03 科学到底该怎么教?
你问我来了噢哇啦之后,找到如何教科学的方法了吗?其实刚进公司的第一个月,我的内心还在继续“崩塌”。
刚开始团队总是在午餐和餐后散步的时候聊科学,一聊就是一中午。Ed有一次走着走着就停下来问我们“云是什么?”按照以前学过的,云不是水和气的混合体吗。Ed接着问,“如果提供水和气,能在实验室做一朵云出来吗?”这可把我们问懵了。我们经常聊着聊着发现自己的科学不够了,连身边的科学的很难讲清楚,回到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查资料。
不过很快,我传统教育方式的思维被打破,整个人无论是教育学的理论、学科学的方式、教科学的实践,都变得“噢哇啦”了。我讲一个“火”主题里的例子吧。
当时我们发现把火应用在瓦特蒸汽机之前,其实还有一个最初的蒸汽机,矿工们用它来帮助采矿。但这个初代蒸汽机作为火和瓦特蒸汽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的历史产物,书上没有介绍,也只能查到它的一张图稿。很可能在课堂上,就被我们以介绍历史的方式一句话带过了。
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最初的蒸汽机出来,让学生们能够直接观察、操作,对他们了解蒸汽机的操作原理会很有帮助。
于是我们根据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图纸,进行设计和制作,购买亚克力筒,给它打孔,确定进水口、进气口、排水口、蒸汽入口等。为了把两个亚克力筒连接起来,我试了很多种不同的胶,跑了好几趟建材市场,后来和几个同事一起,陆陆续续花了两三周的时间做出来了。
初代蒸汽机完成之后,在课堂里效果非常好。小科学家们三人一个小组分工操作。有人负责控制气阀,有人负责排水,有人负责记录观察水量的变化。他们不仅通过实践明白了初代蒸汽机的原理,好多小科学家下课了还把爸爸妈妈拉到教室里,亲自给他们演示机器的运作原理。
那一瞬间,我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有了感觉:“科学确实应该这样来教。”
04 噢哇啦“教导主任”的日常
首先声明一点,我这个“教导主任”是非官方的,是导师们流传起来的。不过我真的长得很凶吗所以大家叫我教导主任?也可能是许多导师处理不了的学生问题最后都会归到我这里。
我最开始有这样一个误区,总觉得和孩子讲道理很难,要么需要哄着他们:“我们要团队合作好不好?我们给他道个歉好不好?”,要么就是必须用很硬的方式要求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让我产生变化的是Nicole,她算是最早的“教导主任”了。那时候,她如果在课堂上看到小科学家们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一定会指出来,跟他们说应该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发现学生是完全能接受和改正的。
作为噢哇啦的导师,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他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让他要知道;他做得不好的,我们更要告诉他,提醒他,帮助他进步和成长。
05 “我在噢哇啦找到了成就感”
我相信噢哇啦的导师们很大一部分的成就感都来源于课堂吧。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是我们成就感的来源,也是我们的自勉的动力之一。
其次就是我们每次接触新主题,科学本身就能给我们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收获。从伯努利原理到真正能制作一架能飞上200米高空的飞机,中间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科学真的非常多。
还有就是我很喜欢我的团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值得我学习,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的优点和不足。
当然了,最大的成就感,是我不断发现和确信我们团队真的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业。
去年秋天,我们团队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基于问题学习(简称“PBL”)国际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
我发现,真正的PBL,就算是在全球顶尖的大学院校,也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的,目前全球各国的教育专家们正致力于把真正的项目式学习引入到本科教育中。而噢哇啦OWALA在中小学生层面推行项目式学习的深入程度,他们非常惊讶,对我们十分关注和赞赏。
无论怎样,我愿意和噢哇啦一起走下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让全中国60%的孩子都能接受到我们的科学教育。
本期讲述人
噢哇啦 Ashley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