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we need to rethink how we learn?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学习
作者: Ed 噢哇啦 OWALA 2021-04-03
Ed曾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项目式学习学术峰会,向全球专家介绍噢哇啦OWALA,是受邀发言的全球唯一的中小学教育代表。
(以下为原英文演讲翻译整理内容:)
我和我的团队,正在努力解决一个非常挑战的难题——我们想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小学开始、从一年级开始。
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课题,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的科学是怎样的,要怎么教呢?
过去的方法是,我们把人类目前已知的科学都教给学生们,希望当他们有一天要用的时候,这些知识中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还没有过时。
但那种方法的效果不是很好,除非我们把人类现在掌握的科学教给学生们,再让他们穿越到几百年前,那应该会很棒。
他们什么都知道,了解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突破,有能力搞各种创造发明,因为他们知道太多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的东西。
不过,这不太可能。对吧?
我们不能教给学生们科学,再让他们穿越到过去。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把他们送到未来,10年15年之后的未来。
我们希望,他们现在所学的,在他们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时都能派上用场。
因此,如果我们认为科学就等于很多知识点,那我们就会产生很多担忧:什么样的科学到了他们要用的时候还不会过时?15年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为了体会一下这种感觉,我们来想想15年前最酷的东西、最前沿的技术。
你还记得它吗?有人还记得第一次用黑莓的时候吗?那种感觉有多酷?
但它现在已经不怎么酷了。
科学进步如此之快,技术变革如此之快,科学科技的革新一天比一天快。我们无从得知未来最火的是什么,最相关的是什么,学生将来能不能用到他们今天所学。
我们只知道现在什么很酷,我们知道现在人工智能很酷,我们知道现在自动驾驶汽车很酷,我们知道现在基因学很酷,但15年后什么会很酷呢?
我们无法判断15年后什么酷,我们无法预测15年后什么热门,那我们该如何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所以我们换了个角度来思考:也许教给孩子们很多东西,教给他们很多将来可能过时的知识点,并不重要。那何不就教他们如何成为科学家呢?
我们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家们从问题开始,然后做大量的研究,并尝试提出新的发现。
我们也知道科学家在大团队中工作,有时团队遍布全国,有时也跟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一起合作。
我们还知道,科学家不怕失败。
每当有新想法,他们会设计验证方法和流程,然后就去做。而且,他们并不期望第一次尝试就成功。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科学,都是不可能第一次就成功的,这很显而易见。
我们得问问自己,这(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是不是学生们现在的学习方式:他们现在并不是从问题开始学习的,一上来先讲课,然后解释解释再解释;不管他们有没有问题,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解释。
学生们也没有团队合作,他们不懂的时候,如果问坐在旁边的人,这叫“作弊”。
关于失败,情况就更不妙了。学生答错了题,我们会在上面做一个大大的红色标记。他们害怕那个红色标记,因为如果你得了个红色标记,如果你第一次没有答对,这是一件不好的事。
如果我们把这个情形倒过来呢? 假如我们给孩子们不同的机会,让他们像科学家做科研一样去学习科学,会怎样呢?
从问题开始,这很重要。
从好的、难的问题开始,然后问更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问题。给他们解释没那么重要,让他们思考更重要,让他们自己搞清楚更重要。
学生在真正地学习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团队合作应对挑战,不仅限于一起做一些事情。
学生们作为一个团队共同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一起思考。我们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不过不是跟老师分享。
在传统教室里,老师提问,大家举手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没人举手,老师会告诉大家该怎么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它翻转过来,不要只和老师分享,而是学生之间分享。
如果有些东西很难用语言来解释,那就画出来,做个图表。这张照片可能看不出来,在我们的实验室,所有的桌子表面都是白板。学生们在上面不停地画,就科学问题互相讨论。
这就是他们搞清楚弄明白的方式,而不只是问:“这是对的吗?” “书上是这么说的吗?”
最后一点,在团队合作中,我们期待学生们去说服和被说服。我想先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在传统的学习中,有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正确答案的定义很清楚,老师教的就是正确答案,书上说的就是正确答案,我们做习题时,书的最后一页写的就是正确答案,但那不是真正的学习。
我们期待学生能挑战对方的答案,仅仅说“我认为这背后的科学就是这样的”是不够的,仅仅说“就是这样的”是不够的,仅仅说“我觉得就是这样的”是不够的,远远不够。
我们要求他们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想法,进行推理和论证,“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个原因等等…”
让他们有机会去深入理解、说服和被说服,这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有时你相信自己已经搞懂了,想说服团队成员。但是,你也必须聆听,必须试着理解别人想要表达的,这才是有效的学习。有效的团队学习中,你必须倾听,(必须问自己)“他们说的有道理吗?”
最后,失败不要紧。
当你在学习、做一些新的事情的时候,就像所有的科学家一样,失败是可以接受的。
在我们的实验室,我们不让学生们去做那种简单的实验,那种每个人一做就做成的简单实验。我们给他们很挑战的难题,真正的科学问题,非常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他们可能在高中都不会遇到。
我们不担心他们不知道,也不担心他们会失败。事实上,失败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很多原因都会导致他们失败。
如果他们还不明白……,这才是重点;
如果他们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这才是关键;
这时候,他们才有机会去搞清楚、弄明白。
我们有很多工具、有各种新材料,如果你还不知道,如果你还没有这个技能,那么你就有了学习的机会去搞清楚,去和大家一起研究。
科学不仅仅是阅读前人几百年前的发现,科学是关于如何把一件事弄清搞懂。
我们的课程中有一个主题课程,要求学生设计和制造一架小飞机,但是这架小飞机要能飞走,飞得很高或者很远,飞到视线之外。
他们必须从零开始,我们不提供只要组装起来就可以飞的成套元件,那是玩具,不是学习,他们得从头开始,他们必须弄清楚为什么有的东西能飞。
要什么材料,他们可以提需求。我们会提供原材料,基本材料,没有事先成型、事先切好的材料,他们要先弄清楚:
想要什么材料?
想要多少材料?
想要哪种材料?
想要多大的材料?
如果想要某种不同的形状,就得自己做。
如果学生问:“我能要一个螺旋桨吗?”
“你为什么要一个螺旋桨?”
“嗯,因为飞机都有螺旋桨。”
好吧,我们给他们一个螺旋桨。
但有时,我们可能会给一个船用螺旋桨。他们拿到之后很开心,然后会发现这个螺旋桨不能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搞清楚:螺旋桨是什么?为什么飞机需要螺旋桨?螺旋桨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如果你只是组装一个别人为你选好配件、设计好的东西,每一块都刚刚好,拼好了就一定能飞起来,这个过程中没有探索。
学生们用8周的时间,不断尝试建造一架飞机,搞懂飞机的运行原理。去试飞,砰!摔到了地上!
把它捡起来,搞清楚刚才为什么不成功,重来。
做一些修改,再去试飞。砰!又摔到地上!
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失败。
我们的学生慢慢会明白,失败是ok的。
当你开始做一些新的事、有挑战性的事,你不应该指望第一次就能成功或者第十次就能成功。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尝试,每一步都在学习。没成功的时候,不是退步,而是往成功进了一步。
这种学习方式有效果吗?
我们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吗?
我们没有时光机器,所以还不知道。
我们希望如此。
我们的学生学到了最为关键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会过时。不管技术如何变革、科学如何突破,他们学到的东西是最根本的——
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这些技能都是必需的。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永不放弃。用心做一件事有些时候会觉得很难,尤其是如果这件事本身就很难。但你永远不放弃,就永远不会失败。